《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報告(2021)》解讀
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建設探討
2022年1月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胸痛中心聯盟、蘇州工業園區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中國醫師協會胸痛專業委員會組織撰寫了《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報告(2021)》(全國版)及《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報告(2021)》(省級版),并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下發至各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筆者有幸研讀了《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報告(2021)》,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中國胸痛中心管理體系、中國胸痛中心管理認證體系、質控體系、中國胸痛中心建設情況、胸痛救治單元建設總結 、2021年胸痛中心建設情況總結、中國胸痛中心2022年建設規劃等內容,下面主要對《中國胸痛中心質控報告(2021)》進行解讀,來談談2021年全國胸痛中心認證現狀,胸痛中心關鍵指標運行情況及存在主要短板分析、以及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的未來建設探討。
現狀——我國胸痛救治基本網絡已形成
通過報告數據顯示,表明我國胸痛救治基本網絡已形成,自2013年開啟胸痛中心自主認證以來,截止到2021年12月28日,中國胸痛中心執行工作委員會共組織完成29批次認證,根據胸痛中心總部官網統計,共有5151家醫療機構單位在胸痛中心總部網站注冊啟動胸痛中心建設,其中有2096家單位已經通過認證,包括1047家標準版胸痛中心和1049家基層版胸痛中心。已形成覆蓋全國的胸痛救治基本網絡,在全國總計334個地市、州、地區中,全國304個地市、州、地區至少有一家完成胸痛中心認證,完成334個地市、州、地區91%覆蓋率。
短板分析——胸痛中心關鍵指標運行情況及存在的短板分析
取得成效:死亡率、D2W、D2N、再灌注比例、住院天數
等各項院內關鍵指標運行正常。
在以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建設為特色的胸痛中心全面推動建設前,有國內的單中心或多中心注冊研究顯示,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內死亡率高達10%。通過多年規范化、標準化胸痛中心認證建設,有效的改善了院內醫療服務,提升了各級醫療機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水平,顯著降低了STEMI患者院內死亡率。2021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STEMI患者標準版院內死亡率為3.39%,基層版院內死亡率3.85%,符合質控要求。
目前胸痛中心認證及質控標準D2W要求<90分鐘, D2N<30分鐘,以及發病12H以內STEMI患者接受再灌注比例要求>75%。通過胸痛中心規范化認證建設,標準版、基層版胸痛中心單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后,要保持規范化、高質量運行,保證STEMI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
持續改善、標準版再灌注比例
通過認證標準版胸痛中心單位再灌注比例從2017年至2021年持續上升,為85.6%。
持續改善、標準版D2W
通過認證的標準版胸痛中心單位D2W時間自2016年總體呈下降趨勢。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D2W時間為74分鐘,達標率提升至80%。
持續改善、基層版D2W
自2017年起,該指標總體呈下降趨勢,2021年,通過認證的基層版胸痛中心D2W時間為77分鐘,達標率從2017年的61%上升至78%,基層版胸痛中心單位D2W平均時間整體呈下降改善趨勢。
持續改善、基層版D2N 32分鐘
通過認證的基層版胸痛中心單位D2N時間從2017年43分鐘下降到2021年32分鐘,低于30分鐘的達標比例從2017年49%上升到2021年69%。
持續改善、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數顯著下降
與China PEACE 數據(10天)相比,標準版胸痛中心(8.2天)縮短了18%,基層版胸痛中心(6.6天)縮短了34%。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經過多年胸痛中心的規范化建設以及持續地流程優化,有效地提升患者院內救治效率,減少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那么胸痛中心認證運行指標存在哪些問題和短板呢?
短板分析Ⅰ S2FMC時間質控>30分鐘
STEMI患者的黃金救治時間窗是發病開始后的120分鐘,因此,理想的S2FMC時間應越短越好,最好能在發病后的30分鐘內。胸痛中心強調“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但目前通過認證的標準版胸痛中心單位的S2FMC時間全國平均時間為325.7分鐘,通過認證的基層版胸痛中心單位的S2FMC時間為340.2分鐘。
短板分析Ⅱ 來院方式以自行來院為主
2021年標準版全部STEMI患者來院方式中自行來院占據55%,呼叫120來院比例為11%,轉院來院比例為32%,院內發病比例為2%,來院方式主要以自行來院為主。這一比例較2020年沒有顯著改變,呼叫120入院的比例仍較低,在保障院內診治環節高效執行和完善區域協同救治網絡建設的基礎上,希望通過對公眾開展疾病知識科普教育,來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及時呼叫120,縮短接受醫學干預的時間。
如圖所示,相比于自行來院,呼叫120來院的S2FMC時間縮短了181.4分鐘。這里再一次說明了在胸痛中心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繼續普及“急性胸痛,快速撥打120,爭取黃金救治120分鐘”的理念,提高民眾發生急性胸痛時的呼救意識,為患者爭取最佳治療時機。
短板分析Ⅲ 基層胸痛救治單元建設相對薄弱
減少心梗再發以及二次入院的風險,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筑就胸痛康復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從2020年4月中國胸痛中心聯盟發布《胸痛救治單元建設實施方案》,開展多項工作全面推進胸痛救治單元建設。截止目前,有4500多家啟動建設,通過驗收為500家, 基層胸痛救治單元目前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基層胸痛救治單元是居民健康的“守護人”,同時由于受醫療知識、醫療條件、臨床經驗、人才匱乏等限制,也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短板和最薄弱的環節。
短板分析Ⅳ 心血管疾病患者78%死于家中
通過對2018年~2022年心腦血管疾病死亡地點數據進行分析,發現78%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死于家中,且農村比例高于城市;為什么患者會死于家中?首先從患者角度分析,患者發病后不具備離開家的條件、或者說對心血管疾病的認知能力不夠,沒有急救意識;其二,從整個急救網絡系統分析,院內死亡率控制得很好,急救車和院內實現無縫銜接,區域急救協同體系也有效保證了基層醫院可以在規定時間有效的轉運出去,有效保證了FMC2B的缺血時間。然而,我們有一個重要環節沒有打通,就是我們實際上沒有有效的到達終端、到達家庭、直達患者——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并且心腦血管疾病死亡地點發生在家里面如此高的比例,在過去的十幾年改進并不太明顯, 因而如何將胸痛救治體系如何進一步往前延伸,到基層、到家庭、到公眾,是我們建設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有待重點突破解決的問題和難點。
未來探討——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建設探討
基于以上報告數據分析,隨著胸痛中心認證的不斷推進建設,有效的降低了院內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提升救治效率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各項數據表明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不夠完善:S2FMC超標、公眾健康意識、健康素養有待提高,作為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安全崗”的基層胸痛救治單元,基層即是我們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步基礎而又重要的一環,也是防治體系的短板。
探討Ⅰ 急救延伸,三大體系建設
整合醫療機構學科中心和區域防治體系,實現從急救到預防,從急病到慢病的延伸,形成“三全模式”:全民覆蓋、全民參與、全程管理,完善急救醫療網絡,使醫療機構救治體系對于疾病急救、慢病管理、疾病篩查緊密結合,形成專業的醫聯體,與未來健康中國行動的主旨相結合。
探討Ⅱ 學科延伸,八大中心建設
胸痛中心建設推進了房顫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壓達標中心、心臟康復中心等心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建設,形成各疾病技術方案的管理體系。在國家衛健委支持下,胸痛中心建設文件、心衰,房顫分級診療、ACS、高血壓分級診療技術方案技術方案相繼發布。
探討Ⅲ 基層延伸,加強胸痛救治單元建設
胸痛中心建設應深入基層,重點是建立急性胸痛一體化防治體系,打通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圍繞基層區域建設救治單元,可更早發現、救治、轉運胸痛病人,對于胸痛疾病的長期管理及預防也有重要作用。
建立ACS患者全程、全面管理的隨訪體系,結合《急性冠脈綜合征分級診療技術方案》要求,發布胸痛中心隨訪管理共識,規范隨訪內容及流程,提供便捷隨訪工具,提升隨訪效率,減輕醫務人員工作負荷,開展ACS患者隨訪管理培訓及經驗分享,提升隨訪質量,提高患者粘性,加速實現從急救到二級預防,從急病急救到全程管理的延伸。
同時對于專業人員及公眾展開相應培訓,通過相關教育、培訓,推進公眾對于疾病救治的基本能力,使公眾熟練掌握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能、提高公眾對于心臟疾病的預防意識。建立心肺復蘇中心提供院前基礎生命支持,大眾科普胸痛中心可優化院前急救流程,最大程度縮短總缺血時間,心臟康復中心的建立可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全程、全面的管理體系。
探討Ⅳ 可穿戴設備,家庭康復賦能C端
通過可穿戴設備,及時發現心血管疾病這樣的急性心血管事件,對病人進行預警,同時借助遠程心電診斷平臺實現分級診療體系中各級醫療機構的有效聯動;把上級醫院,康復中心,專家,患者有機的結合起來,AI人工智能在基層篩查和康復中的一級預防、二級預防中的作用,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并改善患者預后等。
我們認為,未來的區域延伸將會發生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以治療為中心到以預防為中心的轉變;麥迪克斯一直以來都是心臟全周期健康管理的倡導者和踐行者,建成以心臟疾病預防、篩查、急救、治療、康復、健康追蹤的全周期的心臟信息管理體系,探索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技術在心臟康復過程中應用研究、和北醫三院合作的生活方式醫學中心等,實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建立心血管疾病防治體系,助力健康中國建設。